欢迎来到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卢荻教授在山西财经大学理论经济学“名家+青年学者”系列讲座第四期演讲

时间:22-10-18 15:16:18  作者:

2022年10月17日下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经济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卢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助理教授高岭,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青年教师申探明博士,应邀参加理论经济学“名家+青年学者”系列讲座,本次讲座由经济学院和科研部联合主办,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经济学院部分师生在经济学院会议室线下参加,会议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苏教授主持。

卢荻教授做了题为“中国与世界后进发展”的报告。卢荻教授在一些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批判了两种论断:第一个是所谓的“挤压”论,认为中国出口的工业制品通过竞争将其它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挤出了市场,包括国际市场及其国内市场;第二个论断是所谓的“恶化底限”论,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的竞争力主要源于廉价劳动力,这迫使其它发展中国家必须尽量降低劳动报酬、劳动条件来维持竞争力,以此来抵销去工业化的压力。他认为这两个论断都蕴含着新古典经济学的知识立场,都专注于局部均衡框架中的市场竞争。世纪之交以来,中国贸易的急剧扩张,所伴随的是中国的国际贸易条件持续恶化、以及中国以外的发展中经济体的持续改善。这些发展中国家从中国的贸易中获得了很大的利润收入,却没有将其用于工业化投资,那是因为他们内部的政治、经济的问题,生产性投资的表现差异、以及其成因的复杂性,也构成了对中国“恶化底限”论的否定。卢教授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恶化全球经济环境,因为新自由主义时代的根本——经济金融化具有内在的不可持续性,其内涵是投资不足,恶化收入分配,最终会导致消费不足。

高岭博士以“资本有机构成与劳动时间——基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准自然实验”为主题做了报告。高博士从理论上分析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时间的影响,并使用中国上市公司2001年—2017年行业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分析,使用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外生的需求冲击,识别资本有机构成与劳动时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基准回归及其稳健性检验,高博士认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延长了劳动时间。

申探明老师做了题为“人口疏化与乡村振兴对立统一关系的实证检验与理论辨析”的演讲。首先,申老师将前人研究划分为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前现代主义三类价值判断。其次,申老师使用21个省份2010年到2020年的面板数据,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展开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减少并没有限制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并从三个方面作出解释:从产业规律视角看,上述统一关系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客观规律体现;从资源整合视角看,乡村人口疏化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正向促进机制;从城乡社会视角看,乡村和城市功能定位不同,不应将城市的集聚经济思维线性套用于乡村发展。最后,申老师提出以下建议:推进村庄分类振兴;促进乡村资本增密;推进城乡剩余劳动力互补;保持充足的历史耐心。

张苏教授最后高度赞扬了三位老师的演讲,并邀请卢荻教授对两位青年学者的研究提出建议,卢教授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为两位青年学者的文章提出了不同的修改思路。